此《政策》發布對於確定汽車貿易發展方向十分必要,然而如何實施、如何影響現有市場,還有待於各實施細則出台後才能定論。
2005年8月10日,經過兩年多的醞釀以及近一年的征求意見後,《汽車貿易政策》(以下簡稱《政策》)經商務部部務會審議通過並予以發布,並自發布之日起施行。8月12日,這一政策全文公布在商務部網站上。
正式頒布的《政策》共分為總則、政策目標、汽車銷售、二手車流通、汽車配件流通、汽車報廢與報廢汽車回收、汽車對外貿易、其他共8章49條,是我國第一部對從汽車出廠到報廢處理流通全過程進行規範的行業政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的出台填補了我國汽車貿易政策領域的一個空白。
然而,與去年《政策》征求意見稿出台而引發了行業內、民眾間以及網絡上大討論的情形不同,此次《政策》正式出台,各界的反響相當的一致——平靜。也許是近一年的討論過程以及《汽車品牌管理辦法》的先期實施情況讓大家的思維更趨於客觀和理性。在記者就此問題采訪的學者專家以及相關人士中,大多數人都認為《政策》的規定隻是為汽車貿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至於具體如何實施、如何影響現有市場,還有待於各實施細則出台後才能定論。
政策框架性、導向性明顯
毫無疑問,《汽車貿易政策》的正式出台對於確定汽車貿易發展方向十分必要。
《政策》總則第一條明確指出,製定此政策的目的就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汽車市場,維護汽車消費者合法權益,推進我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消費,擴大內需”。 事實上,由於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思想導致我國汽車營銷服務發展十分落後,包括新車和二手車交易在內的汽車流通業均處於弱勢地位。隨著中國汽車業的快速發展,消費市場提速與營銷服務領域滯後的不平衡性越來越突出,給進一步提升對消費者的服務質量帶來困難,與此同時,加入WTO後麵臨的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也使得國內發展相對緩慢和混亂的汽車流通領域迫切需要一部具有指導意義的、完善的、可操作的管理辦法來規範其發展。
此次正式出台《政策》適時地表達出了其規範促進汽車貿易發展的良好意願。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政策》一方麵著力規範市場主體秩序,建立和完善準入製度;另一方麵規範市場交易秩序,嚴禁低價競銷、價格欺詐、偷稅漏稅、強買強賣以及經營假冒偽劣汽車配件商品的違法行為,維護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引導貿易企業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另外,進一步引入競爭機製,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破地區封鎖,促進汽車商品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通。
然而,如果認真研讀《政策》的各項條款,就不難發現,《政策》更像是一個方向性、粗線條框架,對具體問題、操作原則、條件等詳細情況並未做詳細說明,通篇沒有具體法則,更多的是一句話帶過。“其實,方向性的政策固然重要,而對於汽車廠商以及消費者而言,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方法、手段等細則才是大家最關注的,這也是為什麽此次《政策》正式出台卻各方反應平靜的一個原因。”一位熟悉《汽車貿易政策》從醞釀到出台全過程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二手車交易門檻降低
與去年商務部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出台的《汽車貿易政策》對於二手車交易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成為其最大的變化。
政策除重申目前已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服務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外,還進一步放寬了二手車交易限製,鼓勵有實力外商投資汽車貿易,並鼓勵加快發展和擴大汽車消費信貸。與去年頒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文件刪除了“二手車交易市場不得直接從事二手車經營活動”的規定,這意味著目前許多二手車交易市場的直接經營功能得以延續。正式公布的政策還刪去了“從事二手車鑒定評估經營活動的人員必須通過統一等級考試”、“取得有關職業資格證書”的規定。另外外商進入二手車領域的門檻也得以降低。
“中國二手車市場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一旦交易活躍起來,不僅會帶動相關鑒定、評估行業的發展,還將刺激新車的銷售,從而帶動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汽車工業谘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標致雪鐵龍集團中國區的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在發達國家,二手車流通市場非常發達,二手車交易量都是新車銷售量的2倍以上,而我國二手車市場規模非常小,隻有新車交易量的1/4至1/3。我國目前汽車擁有率很低,二手車市場發展的滯後嚴重地拖累新車消費的積極性,因此,規範二手車流通市場不僅有效促進二手車流通,而且解除了新車消費的後顧之憂,有利於促進新車消費。
在這種剛剛起步的情況下降低二手車交易的門檻,無疑可以促進二手車流通的提速,那麽鼓勵外商進入二手車領域是否會給尚不成熟的中國二手車市場帶來負麵影響呢?
賈新光認為不用過多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國內跟國外的二手車市場存在很多不同,外商要進入中國首先要熟悉中國的國情,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最大“門檻”。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生產資料市場委員會信息處處長王若蘭認為,不論日本、美國還是韓國,經過多年的發展,他們在二手車流通領域已經積累很多的經驗,他們的到來或多或少都會給中國本國的二手車發展帶來衝擊。
“但是政策的出台在客觀上建立了一種公平、公正、平等的競爭環境,有這種環境就必須接受來自國際的競爭。” 王若蘭表示。
細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也許正是因為此次《政策》的出台更多的是導向性條款,並沒有具體實施細則,所以對其具體實施效果以及其實質性作用,業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賈新光認為該《汽車貿易政策》本身對業界實質性影響並不大。“這個政策主要包括品牌銷售、二手車業務和進出口方麵的政策,事實上這幾方麵已經有單獨的政策規定出台,或者是政策的主要內容已經為業界所知曉。商務部的意圖或許是要出台一部涵蓋所有汽車經營業務方麵綱領性的政策。”
另一位分析人士也認為,如果不及時把《汽車貿易政策》裏原則性的條文解釋清楚,那它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原則性的東西必須有具體的規定才能貫徹下去。”該人士表示。
王若蘭對此也有同感,針對第十六條規定:支持有條件的汽車品牌經銷商等經營主體經營二手車以及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開展連鎖經營,王若蘭認為,對於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開展連鎖經營,不論是政策還是即將出台的《二手車流通管理辦法》中都沒有任何具體細則。“設立連鎖分支機構這一條在《政策》中隻提到了一句,在《辦法》中也沒有具體的體現,沒有一個具體可實施、可操作的辦法,實施起來就很容易顯得空洞。”
王若蘭還指出現行《政策》中實際對二手車營銷方式還有遺漏,“實際上在營銷方式上還有金融,汽車廠商可以回購賣出的車,這筆錢可以作為購置新車的首付款,這也是一種營銷辦法,但是在《政策》以及《辦法》中都沒有體現這一塊,所以我認為《政策》和《辦法》還都有待於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完善。”